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“三皇五帝”时代,到尧舜时,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,就是“五礼”。这“五礼” 指的是吉礼、凶礼、宾礼、军礼和嘉礼。
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、虞舜、夏禹等,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。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人,同辈之间,礼让三先。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,自己拿最少的一分。在时还把最少的一分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。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,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。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。我国的《二十四孝图说》中第一篇《大舜耕田》,就是讲他躬耕历山,任劳任怨,供养父亲、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。
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、商、周三个奴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、推广,日趋完善。周朝前期历经文王、武王、成王三个君主,重新“兴正礼乐,度制于是政,而民和睦,颂声兴”。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,专门掌管天下礼仪,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。
春秋时期,孔子把 “礼”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。他要求所有人都要“克已复礼”,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“非礼勿视”、“非礼勿听”、“非礼勿食”。总之,为了“礼”的需要,可以舍弃一切。为了宣扬古代礼制,他不远千里,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(李耳)学礼。
汉武帝时期,“废黜(chù)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治国方略确立后,礼仪作为社会道德、行为标准、精神支柱,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,如汉代的在鸿胪、尚书礼曹,魏晋时的祠部(北魏又称仪曹),隋唐以后的礼部(清末改为典礼院)等。同时,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。
汉代把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列为五经之一,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。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菱基础上,编纂《礼记》一书,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。
0
顶一下0
踩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