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小吃九十九,样样叫你吃不够之三
  41、凉糕
  凉糕、芝麻凉糕均属粘糕类中的一个品种,大多在夏季食用。
  凉糕的制法:把江米淘净蒸熟,晾凉。用一块案板,用凉水冲一下,铺上一层揉碎的熟江米饭,抹上一层豆馅,共铺三层熟江米饭,两层豆馅,第三层用湿屉布盖在上边,用手拍平,撤去屉布,撒上青红丝,出售时用刀沾上水顺边往下切,放入盘内,撒上白糖即成。
  芝麻凉糕也用蒸熟的江米饭,用屉布包起揉碎,分两块,一块铺在案板上,抹上豆馅,上面再覆一层江米饭,用湿屉布盖上,用手拍平。与凉糕不同的是它是一层馅,第二层上面撒芝麻仁,要撒满面,再撒各种果料,售时与凉糕的方法一样,用刀切装盘,撒白糖。
 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清凉爽口,甜糯醇香。
  此外还可以用上述原料做成芝麻卷糕。用屉布沾湿铺在案板上,将一块揉碎的熟米饭拍成薄片,当中放豆馅,将屉布卷起来,打开屉布将做好的卷糕粘上芝麻仁放在案板上,撒上白糖果料即成。特点与芝麻凉糕基本相同。
   

  42、卤炸豆腐
  煮炸豆腐也称做卤煮炸豆腐,一般是在清真的小吃摊上出售。秋冬的平民人家,用以代菜。汤汁香辣烫口,豆腐柔软耐嚼
  

  43、卤煮小肠(卤煮火烧)
  卤煮小肠是北京风味小吃,过去北京到处都有店家或沿街摊贩出售,但最有名的数宣武区南横街内的燕新饭馆。制作卤煮小肠的师傅陈玉田,外号“小肠陈”,已几代相传。他制作的卤煮小肠辣中有酸,肠肥而不腻,肉烂而不糟,火烧煮得透儿不粘,选料考究,味道鲜美,一直保持传统风味,因而慕名前往的客人众多。
  卤煮小肠的主料有猪小肠和心、肝、肺、肚等,此外还有猪五花肉、油豆腐和火烧。猪小肠要用盐、碱洗净去异味杂味,切成3、3厘米长的肠条,五花肉切成不规则的大小肉块,炸豆腐切方块或菱形块备用。先把猪小肠及内脏、五花肉放入锅中,用武火煮,随煮随用勺撇去浮末,然后把油豆腐、绍酒、花椒、豆鼓、大料、小茴香、葱、姜、醋、蒜、豆腐乳卤等辅料入锅同煮。所谓卤煮就是每次煮肠肉时,把前锅的剩肉汤倒入锅中,改用文火煮(卤一般要用白芷、甘草、丁香、砂仁、豆蔻、肉果、肉桂等数十种香药料配制而成,用时须用纱布包起来,以防散入汤汁,影响口感和外观。卤汁的使用要注意老汤的调理和保存,卤汁使用一段时间要加新汤汁,并常添加香药料,又称肉料,并经常用鸡泥子提清卤内杂汁,使卤保持清鲜无异味,常用方法是经常将卤煮沸保存。卤煮小肠的卤也要放入肉料。用肉料制出的老汤称卤,用这种卤汁煮就是卤煮)。待肠、内脏、肉已烂,放适量的盐,锅内四周放些火烧一齐煮,因此又叫卤煮火烧。过去卤煮火烧都在掌灯的时候出售,挑小担子,一边是铁锅,下放小火炉,锅里面有煮好的五脏及肉和火烧,一边有花椒油、辣椒油、醋蒜汁等佐料,卖时客人要多少切多少,火烧也是要几个切几个。解放后卤煮小肠都进店经营,一般下午4点左右供应。卤煮小肠揭锅开卖,很远就能闻到香味,想吃的人闻香而至,生意都很好。
  

  44、豆面糕(驴打滚)
 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,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,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,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。另将黄豆炒熟后,轧成粉面。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,然后抹上赤豆沙馅(也可用红糖)卷起来,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,撒上白糖就成了。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,层次分明,外表呈黄色,特点是香、甜、粘,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。
 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,故称豆面糕。但为什么又称“驴打滚”呢?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,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,如郊野真驴打滚,扬起灰尘似的,故而得名。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。《燕都小食品杂咏》中就说:“红糖水馅巧安排,黄面成团豆里埋。何事群呼‘驴打滚’,称名未免近诙谐。”还说:“黄豆粘米,蒸熟,裹以红糖水馅,滚于炒豆面中,置盘上售之,取名‘驴打滚’真不可思议之称也。”可见“驴打滚”的叫法已约定俗成。如今,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,不知其正名了。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,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,改用江米面了,因外滚黄豆粉面,其颜色仍为黄色,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。
  

  45、绿豆糕
  英文bean paste cake。北京的绿豆糕一般不带馅,南方则有的带馅。曾为端午节必备食品之一。
  它具有形状规范整齐,色泽浅黄,组织细润紧密,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的特色。
  绿豆糕清热解毒,保肝益肾。北京主要的糕点厂均有制作。
  

  46、萝卜丝饼
  

  47、螺蛳转
  螺蛳转因其形似而得名,质地松软,表皮酥脆,味咸香而可口。
  螺蛳转有甜咸两种。甜螺蛳转外酥脆内松软,味甜香。旧京的小吃店常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蛳转,用微火烤干水分再卖烤干了叫干迸儿。旧时的大酒缸店里,喝酒的人常常要一碗酒,到烧饼店买两个干迸儿带着,又能当酒菜又可以做主食,所以北京有句口头语“干迸儿就酒嘎巴脆”。旧时以清真烧饼铺所制为最。
  北京西三元小吃店制作的螺蛳转,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。
  

  48、炒麻豆腐
  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样,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爱的北京小吃。它的原料也和豆汁一样,是制作绿豆淀粉和粉丝的下脚料。发酵后的豆汁用旺火烧,使之水份挥发掉,存下的渣儿就是麻豆腐。麻豆腐呈灰白色,微微有些发绿。旧社会的贫困人家买回来,用羊尾巴油来炒着吃,里面加些咸雪菜和青豆一起炒,冷热吃均可。它炒的要素是炼去麻豆腐内的水份,使其粘糯才好吃。所以北京人留下“炒麻豆腐,大咕嘟”的口头语。
  炒麻豆腐是贫民食品,但有钱的人也爱吃,甚至还吃上瘾。梨园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都爱吃,所以现在北京的不少餐馆多有供应,但够质量标准的不多,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炒麻豆腐的来历和烹制方法,以为麻豆腐买回来,炒一下就成了,因此颜色品味都变了样。
  炒麻豆腐原来用羊尾巴油炒,因其凉了以后有膻味,一般人不能接受,现改用植物油和羊腰窝肉切末,配青豆和雪菜,先用黄酱与麻豆腐一起炒,然后要用小火(火靠)至粘糯后,要用红辣椒与切好的豆瓣葱,用热油炸出葱辣香味,浇在刚出锅的麻豆腐上,炒麻豆腐成菜之后,灰白红绿相间,口感香醇味厚,别有风味。
  炒麻豆腐并不名贵,但要炒好也并非易事。1994年全国第一届清真烹饪技术比赛中,南来顺饭庄年轻的厨师吴边,受饭庄之命,以炒麻豆腐参赛,由于色、香、味、型俱佳,荣获金牌。炒麻豆腐也获得“全国风味名牌产品”称号。社会名流慕名而至,纷纷点要,食后大加赞赏。
  

  49、猫耳朵
  

  50、玫瑰饼
  玫瑰饼是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。又称做“内府玫瑰火饼”。玫瑰花的吃法也很多,花谚有“玫瑰花香味浓,制作甜羹和月饼”、“玫瑰花香人爱好,巧作玫瑰饼玫瑰糕”。
  北京初春三月,藤萝饼刚刚吃过,农历四月便是玫瑰花盛开的季节。用玫瑰花做饼,是北京人喜食的应时点心。玫瑰花香味浓郁不同于紫藤的淡远清柔。但是它香味悠久,做香精、花露以及糕饼,都很相宜。玫瑰饼的制法和藤萝饼完全相同,也分家制、店制两种,玫瑰饼四月半上市。可以一直卖到端午节。玫瑰饼形式也与藤萝饼同,不过味道绝不相似。
  旧时,玫瑰饼也是大户人家的一种小吃。清朱彝尊的《食宪鸿秘》中记载了当时的制作方法。另据史料载,每当康熙来承德避暑或去围场打猎时,都把此饼作为专供食品享用。《清稗类钞》中曰“玫瑰花坐馅:去玫瑰花橐蕊,并白色者。取纯紫花瓣捣成膏,以白梅水浸少时。研细,细布绞去汁,加白糖,再研极细,瓷器收贮。最香甜。” 现在五六月份桂香村还有制作,其玫瑰来自京西著名玫瑰产地的妙峰山。
  玫瑰饼酥皮清楚,口感酥松绵软,玫瑰香味浓郁。
  

  51、门钉肉饼
  门钉肉饼,又作门丁肉饼,是一种老北京的清真食品。传说清御膳房为慈禧做了一道馅食的点心,慈禧吃过后觉得很适口,问厨师这种食品叫什么名字。御膳房的高厨想到宫廷大门上的钉帽,就随口回答说“门钉肉饼”,门钉肉饼象征永远吉祥。
  门钉肉饼选择牛肉的上脑和鲜嫩肥瘦相间的部位剁成馅,调以香油、洋葱、鲜姜、花椒等辅料拌制,用精白面粉和成松软面皮,包成像宫廷红门上的门钉形状,直径4厘米,厚2厘米,放在铛中煎烙成熟,可算得皮薄馅足的一种美食了。它外焦里嫩,清香润口,咬一口鲜汤四溢,风味独到。
  

  52、蜜饯

  

  53、蜜三刀
  北京蜜制小吃品种很多。蜜是饴糖,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,浆亮不粘,味道香甜绵软,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。有补脾、益气、缓急止痛、润肺止咳的功效。
  老号祥聚公蜜三刀也很有名气,是老北京重要年货。北京地安门小吃店制作的蜜三刀,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。
  

  54、面茶
  清乾隆年间的诗人杨米人写过北京小吃的《都门竹枝词》内有“才吃茶汤又面茶”之句,可见面茶历史悠久。喝面茶很讲究吃法,吃时不用筷、匙,要将面茶一手擎碗,沿着碗边转着喝,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“吃”的艺术了。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,原来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。
  面茶用小米面和成稀糊,锅里烧水,放少量姜粉,水开后将小米面糊倒入开水锅内,再开锅时盛出,将麻仁50克炒成焦黄色,擀碎;盐150克烤干擀细,与麻仁拌在一起;将麻酱200克和油250克用筷子打搅均匀稍稀,面茶盛在碗内,用小漏勺淋上芝麻酱,撒上芝麻盐,麻酱与盐要撒在碗面,要均匀(讲究的是先盛一小勺面茶,便淋撒一层麻酱、芝麻盐,再盛一勺面茶,再淋撒一次麻酱、芝麻盐),转着喝的道理就在于每口面茶中都能品到麻酱和芝麻盐的香味。
 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,一般在午后售卖。前人有诗说:“午梦初醒热面茶,干姜麻酱总须加。元宵怕在锅中煮,调侃谈言意也差。”前面说的是吃面茶的时间和调味,后面是一句歇后语。煮小米面的浑汤内,如何煮得元宵,岂不成了浑汤煮圆蛋(元宵)。此为骂人之语的调侃,所以是“意也差”了。
  

  55、奶饽饽
  在北京早年的奶制品品种很丰富中,除了奶酪,还有奶卷、奶饽饽、纯奶油、酪干、水乌他等。奶卷是取纯奶油,蒸发水份,用器皿定型,做成奶皮,用以包上甜馅,就成了奶卷或奶饽饽了。
  奶卷皮,有两种类型:一种叫盆皮。是用光滑的磁盆定型,表面平滑光洁,莹澈如玉;另一种叫文旦皮。是用粗糙的陶盆定型,因水份蒸发大,脂肪高,盆底糙、表面出现斑点,而且略呈淡黄,不是纯白,好象文旦表皮一样,故称文旦皮。外观不美,但奶味更浓郁。一般奶品都用盆皮,文旦皮要定制,因为工、料都费,价亦略昂。到1920年左右,这种文旦皮市上已很少乃至绝迹。
  奶卷、奶饽饽,一般只有两种馅,一种芝麻白糖、一种山楂蜜糕。由于奶质细腻,使这两种馅料人口,微感粗糙,但味道相得益彰的。奶卷的制法是用奶皮铺开,将两种馅子各分一面,卷成双如意形,红白相间,非常美观。分大小两种,小的长可二寸,每只五分钱(当时价格)。大的要定制,长约一尺二寸,售价一元以上,相当于十二个烧饼的价钱。奶饽饽馅子相同,如一只普通月饼大小,表面印花,约当两只奶卷的价钱。这种奶制品,质纯味美,远非现在西式点心的奶类制品所能望其项背。
  奶饽饽呈乳白色,质地软嫩润滑,香甜可口,富于营养。梅园乳品店有时有销售。
  

  56、奶酪
  奶酪是北京小吃,是用牛羊乳汁制成的半凝固食品。乳白滑润,入口即化,香甜爽口,是人们夏季喜欢的清凉食品。
  奶酪又名乳酪,历史悠久。唐朝诗人皮日休有诗说:“雕胡饭热醍醐软,不是高人不合尝。”醍醐就是指奶中精华成半凝固状态的奶制品。宋代辛弃疾也有诗称赞“香浮乳酪玻璃碗,年年醉里偷尝惯”的句子,认为是酒后的佳品。北京流行于清代,清代杨静亭著的《都门杂咏》中说:“闲向街头(饣炎)一瓯,琼浆满饮润枯喉。觉来下咽如脂滑,寒沁心脾爽似秋。”《燕京食货资料》记载,清嘉庆年间的竹枝词说:“奶茶有铺独京华,乳酪如冰浸齿牙。”说明它是夏季食用的。久吃奶酷的人说它“饥者甘食,渴者甘饮,内以养寿,外以养神”,从中可以看出奶酪是一种美妙的保健食品。
  

  57、奶油糕干
  

  58、奶油炸糕
  奶油炸糕色白如霜,焦脆酥嫩,甜香馥郁,营养丰富。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曾经是北京一绝。锦芳小吃店的奶油炸糕也很有名。
  

  59、北京南瓜饼
  

  60、牛肉麻饼
  北京传统的特色风味小吃。牛肉麻饼具有麦黄色的扁圆形状,芝麻粘附均匀,口感酥松适口,含有牛肉、芝麻香味的特色。
  

  相关链接:
  北京小吃九十九之一
  北京小吃九十九之二
  北京小吃九十九之四
  北京小吃九十九之五

【关闭窗口】  【打印本稿】  【进入留言】  【网园首页】